• 88858cc永利官网

    代码:000159

    生物柴油专家交流纪要

    发表时间:2024-12-04 14:01


    国际实业INTERNATIONAL INDUSTRY


    1、生物柴油产业政策与发展

    政策导向与资源安全:国内确定化债重组和细分成长的投资主线,其中再生资源备受关注,从减碳价值、行业空间及资源安全角度理解再生资源板块的战略意义,国家在生物油等材料上取消出口退税,强调资源安全战略的落地实施。


    生物柴油应用试点与标准:国内在SAF领域进行应用试点,生物柴油标准有望颁布,且在宁波等地有加注试点情况,这有助于推动国内生物柴油的应用和原料加工。


    2、生物油供需格局

    与价格生物油原料来源:生物油原料UCO(工业级混合油)来源广泛,包括餐厨处理厂的泔水(产出比例2%-12%,分地域)、食品厂的煎炸油、动物油脂、地沟油以及进口的泡面等。但从今年7月起,泡油价格倒挂,不具备进入国内的经济优势。


    生物油价格与成本:生物油出口价值较高,而加工成本较高,行业整体处于亏钱状态。以UCO加工成UCO蜜为例,加工成本包含甲醇等物料消耗及能源消耗,约为1000元人民币/吨,而UCO蜜的出口价格仅能覆盖成本,HVO、SAF等产品的价差也不够,盈利空间有限。


    生物油供需状况:相对于下游的生物柴油或SAF,UCO的量远远不足,存在较大差距。未来UCO有提量空间,如加强餐厨前端收集的精细化管理,若县域餐厨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降低并铺开,UCO量有望增加到300万吨多一点。但短期内UCO的增量可能为几十万吨或上百万吨,且需从其他方面挤压获取。


    3、生物航煤的需求与供应

    国内生产企业与产能:国内具备SAF生产装置的企业有几家,如镇海炼化、河南均衡、三聚环保、辽宁的装置、嘉澳环保、山东海科等,总加工能力约300多万吨,但国内航煤年度消耗量接近4000万吨,需求空间远远不足。


    生物航煤潜在需求与供应:欧洲从2025年开始强制添加生物航煤,比例相对较大,而美国在建的SAF工厂将在2026年到2027年陆续开工。在此之前,欧洲可能需要靠进口来满足强制添加比例的要求,一旦其实现自给自足,对油库原料及外部SAF供应可能会有萎缩。


    国内产能的技术水平:国内企业能产出合格的SAF,但装置的长周期运行、能源消耗和收率等技术经济条件并未达到最优,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河南均衡的单周期运行时长约十个月,镇海炼化因特殊使命运行周期较短,而嘉澳环保新建装置的运行情况有待观察。


    4、生物柴油生产的技术要点

    技术指标与维度:判断SAF工艺的指标和维度包括装置运营的稳定性(连续运营时间和单周期运行时间)、收率和能耗,这些指标直接关系到碳减排值。


    技术差异与关键:生物柴油生产的技术难点主要在于实现收率、能耗和单周期运行时间的优化。关键在于原料预处理(去除杂质,达到最优UCO品质)、加氢脱氧催化剂的寿命(保证长周期运行)以及异构催化剂的收率。此外,加强原料端控制和加氢脱氧环节,可提升产品质量和稳定性。


    国内外技术对比:在原料预处理环节,国外对原料杂质的脱除要求高,国内技术虽宣传能处理较差原料,但实际情况有待改进。在加氢脱氧催化剂方面,国内运行时间较长的一高和均衡表现较好,而海外技术在嘉澳环保和山东海科的运行状况有待验证。在异构催化剂收率方面,国外技术相对先进,收率可达70% - 80%,国内较好水平如河南均衡为60%左右。


    技术引进与自研:国内企业在生物柴油生产技术上,部分采用自研方式,原因包括信心不足、经营压力大等。技术上,加氢脱氧和异构化环节的催化剂虽可通过引进国外技术提升,但存在价格差异和原料指标要求等问题。目前,异构催化剂技术已逐渐开放,国内外价格和效果存在一定差距。


    成本构成与控制:SAF生产的总成本中,氢气和能源消耗占比较大,此外还有折旧和催化剂等成本。新建装置投资低于改造装置,但两者占比差距较大。控制能耗的关键在于工艺流程设置,新建装置可更好地匹配催化剂,实现热量回收和能源消耗的最小化。


    5、生物柴油的减碳效应与价格

    减碳量与价值:生物柴油的减碳量因产品而异,如UCO蜜相对于石化柴油的减碳量为65%,HVO的减碳量为80% - 85%,DAF的减碳量为77%左右。欧洲碳价为450元左右,若按此计算,UCO蜜的理论价格应高于柴油价格1000多美金,HVO相较于生物柴油的溢价可能足够,但实际价格并未完全体现减碳价值。


    价格趋势与联动:生物柴油产品价格未来可能会走向相对独立,原料价格下降会导致产品价格下降。从经济性角度看,目前下游企业对价格承受能力有限。


    6、生物柴油的出口与反倾销

    出口退税与价格博弈:国内取消油库出口退税,价差约700元人民币,各方在博弈谁来承担此价差。目前欧洲企业大概率不会主动接受,国内下游生产商利润微薄,从长久看,UCO价格可能回落,且未来UCO应在原产地消纳,带动相关经济就业。


    反倾销与产品应对:欧洲对我国生物柴油生产进行反倾销,目前SAF大部分可排除在反倾销政策之外,若能做成SAF,可不受反倾销影响。


    7、生物柴油的优势与需求

    减碳属性与优势:UCO具有较强的减碳属性,相较于普通植物油,其减碳效益高,能多减碳20%左右。因此,尽管UCO在没有减碳属性时没有优势,且价格比普通植物油高1000元人民币以上,但因其减碳属性,欧洲和美国仍愿意花更高代价进口。从长期看,UCO在中长周期内可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Q&A


    Q:为什么12月份是成交低点?

    A:因为原料或产品有减碳属性,11月之前欧盟各国对减碳指标进行冲刺,12月是填平补齐的过程,所以12月是成交低点。


    Q:决定优酷及其下游产品供需格局的一个点是需求层面的减碳效应,那么减碳在欧洲是否真的严格执行?欧洲要求添加生物柴油的比例是多少?有哪些结构上的要求?如何判别油里生物柴油的含量以及如何溯源?

    A:首先,在原料端的溯源,无论是ISB的认证还是ICC的认证在欧盟和美国相对成熟,我国也借鉴这些规则进行认证,生产端的一代生物柴油、二代生物柴油和SAF也是如此。另外,减碳效应通过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计算方式来衡量,也就是认证体系提供的碳减排值(GHG)的计算值来衡量其价值。


    Q:是否可以理解为减碳的衡量是在油品环节,即卖出的油是标品,下游客户使用该产品减碳量是固定的?

    A:对,从中国出去的U口、fame、HO或者SAF几乎都是百分之百纯的。在今年10月以来,国内碳磷检测实验室逐渐完善,涉及各行各业。


    Q:如果纯品的减碳价值好检测,那么当它掺入油里在下游需求应用时,如何衡量油里掺入的比例?是在每个下游终端检测,还是在混合油品出厂时就有固定的认证和检测?中间环节如何衡量?

    A:在国内,终端环节只是拿来用,例如镇海炼化生产的大幅交给中航油之前,因有添加比例问题不是百分之百的上浮,大幅最高调整比例是50%,会在有资质的库区(如华北石化的库区)调配后输送到大兴机场,终端拿到的混合物里的比例是已经确定好的。


    Q:如何考核和验证确实加了这么多呢?

    A:最终还是涉及溯源的问题。


    Q:对于明年欧洲要求2%的saf,如何验证终端客户用油中的掺混比例?

    A:混合端有各种证明文件、生产运行数据以及生产报表数据支撑,检测机构会给出生产出的生物柴油符合的标准对应的实际值,由具有调和资质的企业进行掺和后确定掺混比例,如2%的HVO生物柴油或20%的生物柴油。


    Q:油的掺混比例是否有验证和证书,是否要经过检测机构?

    A:检测机构只给出生产出的生物柴油符合的标准对应的实际值,由具有调和资质的企业进行掺和后确定掺混比例,掺和后的产品在国内有资质认证环节。


    Q:重点是对有调和资质企业的产品做验证,这个环节有认证吗?

    A:在国内这个环节有资质认证,海外有几种模式,一是往催化裂化或加氢装置参练原料后按既定开发路线产出含生物柴油的产品,二是调和,企业一是要有当地政府或行业要求的调和资质,另外还需要有认证过程。


    Q:这些企业有认证资质吗?

    A:企业一是要有当地政府或行业所需的调和资质,另外还需要有认证过程,国内认证需看报表,这是认证的一部分。


    Q:您说的是企业资质认证的一部分吗?

    A:可以这么理解。


    Q:在企业资质认证环节中,发票对应成本端进口的saf、HO或者fame的核查是企业资质认证中间的一个环节,还是ISCC认证中间的一个部分?

    A:这个其实是后端的ICC认证或SC认证的环节。因为前端的成品油资质,颁证机关是政府机关部门,不太会太关注企业报表。


    Q:能否展开介绍一下生物油(包括生物柴油如棕榈、大豆等,还有废油脂)大概的供需关系,例如各类生物油大概的占比,以及废弃油脂这块与企业再生经营相关的需求未来的展望情况(包括政策要求之类的)?

    A:先从国内情况说起,国内比较认可UCO,它分几种来源。一是来自餐厨处理厂,其前端由食堂、商场、大学城餐馆等组成,泔水经政府特许经营付费交给餐厨厂处理,处理过程中会有2% - 12%不同比例的UCO产出(分地域),这部分油脂品质相对较好。再有就是煎炸油,来自食品厂如肯德基、麦当劳、方便面厂(如康师傅、白象等)、预制菜场。还有动物油脂,在中国国内来源较杂,北方更多来自养狐狸或养貂企业无法使用的肉料熬制,以及地沟油(来自城市下水道隔油池,品质非常差)。还有一部分是进口的泡面油,但从今年大概七月开始,泡面油价格倒挂,不具备进入国内的经济优势。


    Q:在未来的需求要求中,生物柴油和saf的需求前景如何?在生物柴油中,废弃油脂的添加比例相对于其他几种有什么样的要求和变化?

    A:最终还是要看CMHO或者萨普的减碳属性、减碳值,减碳值与价格挂钩。国内按产品分类,原料端未准确分类,欧盟有植物油、动物油、棕榈油、UCO等分类。将来比例方面,这是有价值的能源,但目前有点违背市场价值,废料本身不具备商业属性,应做资源化利用,若价格高于平台价格就违背初衷,将来可能因能源替代和减碳属性成为商品,国内是否要给准确命名、出口是否要更合适描述也值得考虑。


    Q:生产中间的各种品类,分别的减碳量能有多少,价格分别是多少?当前的价差有没有反映这个减碳的价值?

    A:国内原料和产品主要出口,价格价差未完全体现真正意义。目前UCO出口价值接近900美元,UCO蜜出口才1000点,不够加工成本(加工成本包含甲醇等物料消耗、能源消耗,不包含UCO原料,约1000元人民币,需130 - 144或145 - 150美金价差才能经济持平),HVO和HO也没有盈利空间,萨夫相对好一点。


    Q:您之前提到的原料价格是uco的价格吗?还是指的是地沟油的价格?

    A:指的是调和好以后的混合料,国内依据国外指标需求调配,不严格区分餐厨油、煎炸油和地沟油。


    Q:理解这个产业现在加工的经济性是不够的,这种不够有没有可能不一定是因为价格偏低,而是工艺需要提高呢?生物柴油的价格跟普通柴油的价格差多少,减了大概多少吨的碳?

    A:拿UCO加工成UCO蜜,减碳量大概在60 - 65%的水平,例如一吨UCO蜜相对于一吨石化柴油,减碳量是65%。


    Q:一吨UCO的减碳量是多少?它的碳排放量是多少?

    A:一吨UCO不是产品,产品是UCO蜜。


    Q:之前提到的减少65%的碳排放是相对柴油而言吗?

    A:对,是一吨UCO蜜相对于一吨石化柴油的减碳量为65%。


    Q:咱们有大概的减碳吨数的概念吗?

    A:需要一个折算。


    Q:HVO、优酷蜜、SAF的价格分别是多少,相互之间相差多少?

    A:一个礼拜前优酷蜜FOB中国大概是870美元一吨,这仅仅包含工厂内成本,不包含运费、港杂等,整个行业是亏钱的;HVO大概是1400 - 1500美元;SAF大概是1700美元,我记不太清了。


    Q:HVO相较于优酷蜜能多降多少碳?

    A:一吨的HVO相对于一吨的生物柴油(优酷蜜),其减碳比例大概是80% - 85%,但二者性质、组分不同,在原料端的收率等也不同,可能会导致不太正常的局面。


    Q:现在能看到欧洲的碳价吗?是多少?

    A:我现在看不到。


    Q:大夫(此处可能是指某种产品,根据上下文推测)的减碳量会比HVO更高吗?

    A:不会。大夫在加工过程中消耗更多的石化级的碳,要用更多的电和能源去加工,还涉及到收率(得率)的减少,其碳减排值大概是77%多一点。


    Q:从目前来看,下浮(此处可能是指某种产品价格下浮,根据上下文推测)的溢价主要是来自于产品可能纯度或者其他的差距吗?

    A:大夫的溢价一方面是碳税,当然碳税背后有一套逻辑,回归到基本原理,还是航空减碳利用现有的地面优化和航线优化不足以达到碳减排目标时,只能用这种属性的碳,这是被迫的选择。


    Q:就您目前了解的情况,生物航煤未来的潜在需求可能会有多大,目前有供应能力的企业有多少?

    A:先说国内的情况,国内目前具备SAF生产装置的企业大概有几家,如镇海炼化、河南均衡、三聚环保、辽宁的某个装置、已经开工的嘉澳环保、即将开工的山东海科,还有背后一些原来没交由家庭改造、正在准备投产的,像东营的惠东等,这些装置加起来大概有300来万吨的加工能力。仅看国内需求空间远远达不到,中国航煤年度总消耗量大概接近4000万吨,按5%算就是200万吨。欧洲比例相对大,要求到2030年到6%,欧洲和美国在建的SAF工厂会在2026 - 2027年再开工。


    Q:在此之前欧洲是否需要靠进口来满足强制添加比例的要求?

    A:是的,一旦欧洲那边能自给自足,对油库原料的需求以及外部sap的供应可能会有一些萎缩。


    Q:当前国内规划的生物航煤产能,从技术层面看水平如何?能否满足生物航煤的标准和要求?

    A:目前国内各厂均能产出合格产品,但这只是初步目标。装置长周期运行很难达到,如国内运行较好的河南均衡单周期运行最长约10 - 11个月,而国外同装置可达两年甚至更久。长周期运行可降低成本与能源消耗、减少催化剂消耗。另外,国内目前多数装置为改造而来,只有嘉澳环保为新建但还在试运行期无法考量,其余改造装置如山东海科由柴油加氢装置改造,改造后能否达到最优能耗与运行的技术经济条件需看生产数据,像连云港的UOP装置半年后才能判断是否合格。而且国内目前SOP装置的收率、能耗等技术经济条件未达最优,国内最好的收率水平约60%,正海量化约40%多,而国外可达70%甚至80%。


    Q:单周期运行时间是什么概念?

    A:单周期运行时间就是从开车生产起能连续运行的时长。


    Q:除了装置运营稳定性(单周期运行时间)、收率、能耗这三个方面,不同技术在产品的品质性能(如纯度、能量值、含杂率)上有没有差别?

    A:目前基本能通过现有技术达到同一水平,不过后端异构催化剂性能不同可能会使芳烃含量、环烷烃含量有差异,但目前差异不大。随着技术进步,将来UOP可能会对SOP指标在芳烃含量等方面做调整,因为最早申请工艺时相对现在太早,催化剂技术进步会使产品品质有微妙变化需要更新。


    Q:不同工艺采用的原料是否一样?如果是一样的工艺路径,其成本册的原料是什么?

    A:目前国内原料差异性不大,这与市场原料价值直接相关。最早为实现更好的装置运行,大多采用蜂蜜为原料,几家较知名企业中其占比曾达80%以上,现在因价格倒挂慢慢向UCO靠拢,但加工UCO需配套前端原料预处理再送到加工单元,整体对各企业而言原料差异不大。


    Q:从碳减排角度看,用UCO和用POE在要求上有没有差别?不同原料的减碳效应和经济性是否有差异?

    A:没有太大差异,UCO和POE的减碳属性在ID里差不多,是一类东西。只是国内市场兴起时蜂蜜被妖魔化,因为有其他油品掺入冒充POE。


    Q:单周期运行时间达到多少是比较先进的?国内几家企业做得比较好的水平能达到多少?

    A:有一套装置相对不错但未公布单次运行时长,行业内通过产品量推算可能接近8 - 10个月,河南均衡单周期运行时长约10个月,镇海炼化因承担国家队使命,有任务时加工一批,运行周期约2 - 3个月,鹏鹞和三聚环保由于后端或经济状况运行周期不能完全体现状况,三聚环保单周期运行时长约7 - 8个月。


    Q:嘉友环保刚投产,其本周期能一次开车到什么时候?

    A:目前还不得而知,技术方可能在签协议时会保证装置最短单周期运行时长在一年以上,但这需要原料品质和后端精细化操作作为支撑。


    Q:是否可以认为嘉友环保的技术方能力更优秀,因为其他企业都做不到这个时间?

    A:目前可以这么认为,但需要时间去验证,因为国外能达到最低一年的运行时长是有原料指标要求的,如果国内原料预处理达不到金属含量十个以下、03个以下的要求,可能就无法实现。


    Q:从现在来看海外先进的单周期运行时间水平是多少?

    A:我觉得目前先进的水平可能得奔两年去了。


    Q:国内企业在生物柴油技术方面是完全引进国外技术,还是有自己的研发?

    A:以三聚环保为例,做HUO的时候是自己研发加上拿来主义,会先用原来的石化机柴油的加氢催化剂或者异构剂来评判,如果不行再针对催化剂进行研发调整;一高与国内科研机构和大学有很深合作;少量企业采用国外技术,目前真正在家庭脱氧段已经实现开工的,只有嘉友环保用的国外技术加催化剂,其余工厂在加氢脱酸生成HOHOO在异构生产sap的中段部分企业选用国外异构剂,但品质没有用到贵金属异构机,其余开工装置的异构催化剂都是用的国内的异构催化剂。


    Q:是否可以理解成SAF是二代油,就是HVO上面再加一个异构?

    A:是的,它其实是后端的二次加工。


    Q:在生产到SBU这个第一段环节上面,是否大部分是自有技术,然后到到下F这个过程中就大部分要用海外的技术了?

    A:不是,目前旗鼓相当,在产的企业中除了山东汇丰和辽宁的聊朋友的工厂用的是国外的异构机(非贵金属),其余国内工厂家用环保除外,开工装置的异构催化剂都是用的国内的异构催化剂。


    Q:从技术壁垒上面来看的话,sap的生产,实现收率、能耗、单周期运行时间,主要关键的差异是在原料(如催化剂、异构剂)比较重要,还是自己的工艺比较重要,或者哪些是很关键的点?

    A:有几个关键的点,首先前端要有自己成熟的原料预处理工艺,能把原料杂质更多去除,达到最优的优酷品质,这很关键;另外加氢脱氧考验其长周期运行能力,只要加氢脱氧的催化剂能保证长周期运行,异构催化剂最少能用三年以上,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


    Q:从HBU到sap难度大吗?

    A:难度不大,但涉及到一个收率的问题,如果一旦收率低了,经济性就很差。


    Q:sap生产的主要壁垒就是原料预处理和加氢脱氧催化剂这两点吗?

    A:对,还有异构催化剂的收率、加氢脱氧剂的寿命以及原料端预处理的成绩。


    Q:从原料端预处理角度来看,优酷在国内出口且生产也做了很长时间了,理论上应该是一个很成熟的环节,为什么实际不是这样?

    A:国内出口的优酷是品质相对较好的,这些品质较好的优酷目前走到了欧洲或者美国,是要跟别的植物油进行混炼,可能占比仅仅是20%最高的比例,而且老外的装置前端预处理是不惜代价把杂志脱除达到要求,要求很高,而国内的技术更多在宣传不需要原料预处理就能产出好产品,这是相悖的。


    Q:这些企业是从外面买优酷,不自产优酷吗?

    A:欧洲的优酷产量极其少,中国大概优酷的产量可能是一年大概200来万吨,日韩分别大概30万吨,泰国也差不多,印尼可能稍大一点,可能上百万的规模。


    Q:国内生产的优酷的环节是否不在saf生产企业手里?

    A:是的,是两段生产,生产优酷的目前大多数是有成规模的,例如餐厨垃圾处理厂会拿过去提油。


    Q:有哪些生产优酷比较好的企业?

    A:朗坤有,威尔利有,还有深高速收收的企业、汉兰、启迪等等。


    Q:如果存在优质油脂供应紧俏且品质有差别的情况,那么生产优质油脂的企业是否集中在某一两家厂?还是说各厂都能做到,只是看有没有这个必要?

    A:优酷品质好的应该是某几家相对大一点的企业。因为我国国内优酷来源于仓储,东西部和南北部的品质差异很大,这与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例如西部多是牛羊肉高温烹饪方式得来的油脂,品质较好;东部多是爆炒,加上气候湿热,油脂酸败机会大,品质相对较差,南方和北方也存在这样的差异。


    Q:国内未来是否有办法通过技术升级提高原料油脂的品质?或者下属企业能否通过技术改良降低对原料预处理的需求,从而增加高品质油脂的产量?

    A:首先针对品质最差的油脂,如地沟油(餐饮企业洗刷过程中不注意收集,随污水流入下水道,在湿热环境下衰败严重的油脂),可以在源头端采取措施尽可能提取,这对油脂品质是利好的,一方面会提高产量,第二是会提高品质。


    Q:如果把原料端的地沟油滤掉,产量不是会减少吗?

    A:是减少地沟油进入下水道的量,提高收集率,并非减少产量。


    Q:除了上述提到的方式,还有哪些提高油脂品质的方式?

    A:在收集囤货的间隔上尽量缩短时间。因为油脂经过餐厨后会有亲水的乳化肽物质,有这种物质后会滋生大量细菌发酵,游离脂肪酸和金属会增加,在有水且反复加热运输等过程中,油脂会有很多衰败机会。


    Q:餐厨厂产油的品质在优酷中间是否相对较好?

    A:是的,相对比较好。


    Q:在加氢脱氧的催化剂方面,是否有比较好的供应方?

    A:国内运行时间较长的有一高和均衡。一高一般是跟国内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开发的催化剂,均衡的催化剂延伸于原三聚环保。


    Q:是否可以理解为催化剂这块进口产品比例比较高,海外的会更好一些?

    A:海外的情况要看嘉澳环保和山东海科将来的运行状况,如果它们运行得好,就能验证海外技术的情况。


    Q:因为嘉澳环保和山东海科用的是海外技术,对吧?

    A:对,不过除嘉澳环保外,目前在加氢脱氧段并没有真正开工的装置。


    Q:前面像一高不是已经开工了吗?

    A:一高开工了,但他用的催化剂不是国外的。


    Q:海外的装置还没有验证过吗?

    A:海外的装置验证过了,但是其原料基础点、原料指标与国内不一样。


    Q:整体来看,加氢脱氧催化剂的寿命是决定生产成本还是产品本身呢?

    A:更多的是决定稳定性,在脱氧段无论是原料本身带来的成果,或者是加氢脱氧催化剂带来的成果,只要能长周期运行,整个加工链就会相应延长。


    Q:从海外来看,加氢脱氧这段的催化技术是否已经成熟?国外是否有比较好的技术可以直接运用?

    A:国内无论是托鲁所actions,还有UOP,包括鲁姆斯可能都已经验证过,最少能运行一年或者一年半以上,这是经过实实在在装置运行的。


    Q:那我们是否可以直接通过拿来主义的方式把这个技术能力提升上去呢?

    A:可以,但是有原料端配合的制约。


    Q:国内和海外在异构催化剂收率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水平?

    A:国内的话,河南均科使用中石化大连院(原中石化抚研院)的异构催化剂。国外方面,尽管鹏鹞、山东惠邦短暂试用了国外的非贵金属异构催化剂,但效果并不比国内像石科院在镇海的这一套好;如果使用贵金属催化剂则比国内要好得多,说明国外的异构催化剂比国内相对先进。


    Q:国内外在异构催化剂收率上大概有多大的差别?

    A:可能会有十个点的差异。例如国内从HVO到sap收率大概60%,国外工艺包基本能保证在90% - 95%的水平。


    Q:贵金属催化剂有不同的品类吗?

    A:有,异构催化剂分为非贵金属催化剂和贵金属催化剂,贵金属催化剂由铂和钯制成,非贵金属催化剂木含量比较高,可能还含有镍等元素。


    Q:从技术的先进性上面来讲,是否希望能够逐步用非贵金属去替代贵金属?

    A:不是,是需要用贵金属替代非贵金属催化剂。


    Q:两种催化剂在技术性能上有多大差别?成本差距多大?

    A:贵金属催化剂价格在150 - 200万人民币每吨,非贵金属催化剂大概一百出头,价差很大。


    Q:两种催化剂的效果差多少?现在替代的比例是多少?

    A:目前来说没有壁垒,国外的异构系统供应商在慢慢尝试单独卖这些催化剂,因为国内对工艺包的复制能力很强,他们想通过多卖催化剂实现盈利。


    Q:在原料、加氢脱氧、异构催化三个环节,海外技术是否成熟?未来是否可以逐步国产化?

    A:在原料预处理环节,由于国外原料多为植物油,与国内原料情况不同,国外的原料预处理工艺拿到国内是否可行需要验证,其他环节技术在海外是成熟的,可以逐步国产化。


    Q:国内做异构催化剂收率比较好的是60%,鹏鹞是50%,镇海是40%,海外比较好的收率是多少?

    A:海外能达到75 - 80%(SAF的收率)。


    Q:海外成熟运行的综合收率能达到多少?

    A:海外加氢脱氧段(分两段),加氢脱氧段的HO收益率大概是80% - 83%,从HU到12伏这一块能达到90%以上,综合起来起码能保证70%以上。


    Q:刚刚说的70 - 80%是指单异构化环节吗?

    A:对,是国外单环节的贵金属异构测压器带来的效果,而鹏鹞使用非贵金属抑制剂,裂解性能更强,有大量石脑油或低凝柴油的收率,其综合收益大概50%多。


    Q:目前加氢脱氧和异构化这两个环节的催化剂是否还有技术壁垒和垄断?获取海外技术是否有难度?现在技术开放了吗?

    A:我个人觉得技术都可以去谈了。


    Q:既然技术可以谈了,为什么国内还有一部分企业选择自研的方式来做这件事?

    A:一是信心不足,决心不足;二是国内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大,缺乏相应的勇气一下子投入太多钱。


    Q:如果直接引进海外的加氢脱氧和异构化催化剂,要增加多少投入?

    A:先说加氢脱氧的催化剂,国内价格可能是十几万到30万每吨,老外的价格更靠近上端;异构催化剂海外大概150 - 200万,国内可能一百出头,价格差大概百分之四十五十这样的水平。


    Q:在加氢脱氧上面,海外和国内催化剂的价格要差多少?

    A:异构催化剂要贵得多。


    Q:刚刚介绍的贵金属和非贵金属催化剂价格是指海外催化剂价格吗?

    A:是指国内的价格。


    Q:如果直接采购海外的催化剂,价格会差多少?

    A:海外的是大概150 - 200万,国内的可能一百出头。


    Q:催化剂在整个运行成本中的占比大概是多少?

    A:这与加工量相关,而加工量与运行周期直接关联。如果运行半年,可能几十元;若运行不到一个月,单纯催化剂成本可能达到100以上甚至200元。


    Q:SAF生产的总成本大概是多少?

    A:从油库加工成SAF,单吨成本大概在2300 - 2400元左右。成本主要是氢气和能源消耗,不同工艺能源消耗不同,增值折旧因造价不同也有差异。


    Q:能耗情况与哪些技术环节相关?如何控制能耗?

    A:能耗最关键的是工艺流程设置。新建装置会完全匹配现有催化剂,尽可能回收热量,将提升原料或氢气压力时的外在动力消耗缩小到最小;改造装置因自身特点有些部分无法改动,只能加大能耗来弥补。


    Q:国内做得较好的公益设施在经济性上的差别体现在哪里?成本和盈利水平如何?海外做得较好的成本和单吨盈利是多少?

    A:缺乏数据支撑只能泛泛而谈,单吨加工费用折换成人民币可能能降300元不止,综合较好的设施在能量互动方面有优势,国内加氢、脱氧、异构环节可能脱节,在温度和压力匹配上需要更多能源提升以达到异构条件。


    Q:从投资成本差别上看,改造和全部重新投资的成本差多少?

    A:如果不考虑设备限值按原值考虑,差异性可能不大,但新建装置投资会低于原来两者投资。


    Q:考虑使用原有设备时,追加投资和新建投资差多少?

    A:以20万吨规模的SF装置为例,考虑所有因素大概相差1 - 2亿投资。


    Q:20万吨级的SAF工厂总投资是多少?

    A:正常一套20万吨级的SAF工厂,投资可能在8 - 10亿。


    Q:能否拆分一下SF生产的大概成本构成?例如单吨成本2300 - 2400元中,氢气、能源消耗、折旧和催化剂分别是多少?

    A:氢气单吨油库消耗大概在350 - 400立方之间,按1.5元计算,光氢气成本可能达到500 - 600元水平,如果综合收率是70%,这个成本还要除以70%;电和燃料气方面,一吨油库可能电费五六十度,燃料气大概一百三四十方(按天然气计);剩下的就是折旧,催化剂计入生产成本按化工助剂考虑,若为贵金属催化剂,贵金属计入固定资产,贵金属催化剂能用三年,三年后交给有资质企业处置能回收大概百分之六七十成本。


    Q:这里的燃料气指的是天然气吗?

    A:对,是按天然气来计的。


    Q:按照单吨成本2300到2400(不含优酷原料成本和加工成本),F可能两千多美金,优酷价格大概6500(或7000人民币),下次可能一万多,是否单吨毛利有五千多?

    A:算srf成本时看似都能挣钱,但核心要看装置能否正常运营,若不能正常运营,开停工一次在无产出情况下可能白白花费几百万能源消耗。目前生物柴油企业简单算账是盈利的,但国内出口大概1600 - 1700人民币,没有两千美金那么高。


    Q:国外像na这些企业在多少美金以下可能会有盈利?欧洲企业在其价格下浮多少美金的情况下才能盈利?

    A:欧洲大部分能卖到两千多,和国内不同。但欧洲企业价格下浮多少美金能盈利并不清楚,因为欧洲的萨佛、HO价格和国内出口价格不一致,普遍比国内高,这也印证了欧盟在维护本土企业利益。


    Q:从去年开始欧洲对生产进行反倾销要收税,这个税在sap上是否也会有?大概是多少?

    A:大部分目前是排除的。


    Q:原料端油库开始限制,取消出口退税,这是否会导致原料端成本进一步下行?如果油库比较缺,能否把税的价格顺出去出口?

    A:国内出台优惠出口退税取消政策已呼吁两年,当时是FAME或优酷me生产厂家呼吁的。退税取消后有700人民币价差,目前欧洲企业大概率不会主动承担,国内下游生产商也无利润,转嫁较难。从商品属性看,它本是废物,价格不应这么贵。


    Q:700元退税价格,原料端、下游加工企业或用户端大概分别要承担多少?

    A:这个比例不好说,但可从原料来源看,如个人收集商环节可能存在垄断,国家可能会出台政策打压这部分利润;餐厨行业油脂价格下降后,政府可适当付费补贴,餐厨行业也可进行副产品的资源化利用。


    Q:如果原料价格下行,理论上700元是否大部分能转化为加工企业增加的收益?

    A:加工企业谈不上收益,因为就算没有这700元,下游加工目前也没有盈利。


    Q:退税取消是否会导致加工企业盈利?

    A:最起码加工企业对原料的获取更加便利。


    Q:从产品销售端看,UQ me、HVO、SAF的价格是呈现联动吗?还是随着减碳政策有差别?从历史规律看,产品价格趋势是一致还是能走出独立的?

    A:将来可能走向相对独立,但会控制每次总量。如果优酷在国内闭环运行,只有加工成生物柴油下海和加工成SAF上天两个途径,这两块比例会有折中点。若原料价格下降,产品价格必然下降,因为目前下游消纳环节企业承受不起。


    Q:目前油库的原料供需状况是仅平衡、过剩还是紧缺?未来随着生物柴油的发展,油库供应端还有多大的增量空间,能否满足后续需求?

    A:量上来说,相对于下游需求,油库的量是远远不足的。油库有提量空间,目前油品收集和餐厨前端收集在做精细化管理,但餐厨企业多集中在省地市环节,如果县域铺开且生活小区也开展原料油收集,在成本下降后会有更大提升量。


    Q:如果目前200万吨的供应,在渠道下沉等措施发挥作用后能增加到多少?

    A:短期内增加到500万吨可能过于乐观,但增加到300万吨多一点是有可能的。因为废弃油脂有做化工燃料和做饲料两种用途,饲料行业如果有替代物让出油脂,也有助于油库增量。


    Q:之前提到需求是几倍的差距,是指目前的状况还是展望未来?需求端目前是否主要是油库,且棕榈油、大豆油等替代品可相互平衡?

    A:棕榈油在东南亚自用自足还可以,但在欧盟很多国家被禁止,只有个别国家能用。


    Q:油库未来的供需缺口空间大概有多大?油库在生产原料里目前占比多少?后续替代提升空间有多大?

    A:短期内油库提升空间大概是几十万吨到上百万吨的增量,但增量来源较复杂,最快途径是挤压其他部分,前端经营性精细化管理提升和油类业务展开也需要时间,建工厂和运行工厂至少需要两年。


    Q:油库和它的替代品相比,在经济性上有没有优势?

    A:如果考虑减碳属性,油库有优势,欧洲和美国宁可花更高代价进口油库就是因为其减碳属性。


    Q:如果不考虑减碳属性,油库相较于其他生产是否溢价?

    A:如果没有减碳属性,油库没有任何优势,在欧洲或美国用植物油就好了。


    Q:不考虑减碳属性时,油库相较于其他生产会贵多少?

    A:普通植物油(如转基因大豆、菜籽等压榨后再精炼的油脂)比食用油价值低得多,大概能便宜1000元人民币以上。


    Q:油库相较于普通植物油能多减碳多少?

    A:植物油加工成一代生物柴油减碳值在45% - 55%之间,油库最少是65%往上,能比普通植物油多20%的减碳效益,在ICCISCC上油库减碳是双倍计算的。


    Q:除掉供给侧的难度,油库在中长周期是否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

    A:是的,一定是这样。


    Q:目前的价值体系下,出口退税的价格能否被海外承受?

    A:目前的价值体系而言能承受,但海外愿不愿意承受、最终能否形成这样的博弈结果不好说,世界政治变化也可能对此有影响。



    * 本文转自股市调研

    * 本文不代表我集团之投资建议


    联系我们

    如想进一步了解相关信息,请给我们发送电子邮件,同时也欢迎您致电我们公司,我们的客服人员将耐心为您解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市区常州街189号
    0991 - 5598358
    xjgjsy@chinaredfilm.com
    新ICP备16003845号-1    代码:000159
    友情链接: